近年來,宜賓市長寧縣通過把“原生態”的非遺項目進行藝術“再融合、再加工”,讓昔日里只在少數民間藝人手中的“非遺”走上舞臺,走向大眾。
“黃絲螞,黑絲螞,是親戚,請來耍?陬^唱個依兒呀,一起請來吃嘎嘎……”這是長寧縣文化館在宜賓市第十屆“酒都風情”文藝展演上演出的曲藝表演《竹宴》。它以長寧縣省級非遺項目蘇濟川《蟲蟲歌》為原型,經過藝術創新,以舞臺文藝作品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,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。而同樣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車燈(長寧車車燈)為原型創作的文藝作品《幺妹出嫁》,不僅獲得了宜賓市第九屆“酒都風情”文藝展演一等獎,而且還登上了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舞臺。
“保護非遺不僅是文化的傳承。”長寧縣文化館負責人張元杰認為,這也是文化多樣化的重要組成,更對長寧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地的推動作用。
為了讓“非遺”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,近年來,長寧縣不斷加大“非遺”保護的傳承和創新力度,重點對全縣新發現的非遺線索和項目進行整理、歸檔和搶救性、數字化保護,并適時申報省、市、縣三級非遺項目。同時,對已申報的“蘇濟川”蟲蟲歌、四川車燈兩個省級非遺項目通過藝術加工與編排,將傳統的說唱形式結合舞蹈,融入舞劇風格,通過曲藝的藝術形式讓傳統非遺“變身”文藝作品,走上舞臺,走向大眾。
“以舞臺藝術提煉加工以后形成的文藝作品,然后呈現在觀眾面前,通過這種創新的形式和方式讓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。”張元杰介紹說,為了讓非遺傳承“后繼有人”,長寧還分別在花灘鎮、縣文化館設立四川車燈、“蘇濟川”蟲蟲歌傳習所,定期開展非遺傳承培訓,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當中。截至目前,宜賓市長寧縣已成功申報省級非遺項目兩個,市級非遺項目一個。
(編輯:曾佳 責任編輯:吳宗九)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